逗之為逗,熙來攘往的人群之中我們促膝而坐,逗陣暢談因於時事的感懷。
鬥之為鬥,不安於現狀、不囿於書本與教條的規訓,我們批判,鬥爭,在理性的立基上直抒異議。
讀之為讀,邁開步伐的同時我們不忘顧盼思索,往尋書簡、案牘之中,理論辯證出經驗的實用智慧。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活動記錄】觀光/搭配「旅行」主題


活動記錄:
  
【日期】2012/04/28 

【地點】洪雅書房地下室

【主題】觀光(Sightseeing)-搭配本學期主題「旅行」

【活動主持】沈昆賢|政治大學英文系雙主修傳播學系,嘉義高中校友 

【文字記錄】黃銘進|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嘉義高中應屆畢業生

【影像記錄】小蜜桃 |清華大學電資院學士班,嘉義高中校友


四月二十八日在洪雅書房地下室的討論活動,是本學期以「旅行」為主題的第二場討論。回顧約一個月前,第一場討論活動的內容包含了經典電影「印度之旅」的集體欣賞,以及欣賞影片過後,對於電影內容及旅行一詞所作的深入探討。

活動的一開始,由於有新成員(嘉女高一及高二的同學)的初次參與,我們先請大家各自做了簡短的自我介紹,讓彼此更了解彼此,也讓這群未來讀書會的生力軍熟悉讀書會討論的形式。在此也再度歡迎新成員的加入,更希望未來大家能踴躍參與讀書會的討論活動。


討論正式開始後,我們先請有參與上次活動的同學講一講上回討論有關旅行(Tourism)的定義和旅行一詞背後所涵蓋的象徵意義。除此之外,活動主持沈昆賢學長也和各位夥伴們分享旅行及歸鄉(homecoming)一詞在荷馬史詩<奧德賽>中所塑造的原型(archetype),以及歸鄉的概念在後世的經典作品中不斷出現的情形。

經過簡短的回顧,以及學長對歸鄉一詞的詳述之後,大家依序發表了對於「觀光」一詞的印象和想法,幾位同學不約而同提出了包含:日月潭、阿里山等觀光景點和大陸客來台等熱門時事議題,並開啟大家對於嘉義市近來大型旅館林立,政府甚至願意進行都市更新來興建飯店這些話題。除此之外,由於古蹟往往成為觀光客願意前往欣賞的景點,大家聆聽了來自古蹟眾多的台南的江翰學長對於真實的古蹟,以及人造古蹟的想法,雖然同時都可以吸引到觀光客,其散發出的歷史意義和價值其實是截然不同。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學妹有提及觀光有牽涉到各地特色的「季」或「節」(如:螢火蟲季、雞肉飯節);我和小蜜桃則是依序提到了與觀光有關的博物館及觀光的拍照攝影;小蜜桃軒豪學長也分享他在一周前前往侯硐(貓村)觀光的獨特經驗,江翰學長更分享了他前往阿塱壹古道的經驗。接著,曼君講到了她自身對於旅遊(Tourism)及觀光(Sightseeing)兩者的見解,她認為觀光是一個總稱,而觀光者可選擇各式不同旅遊的方式,如自由行或跟團。

活動中段過後,沈昆賢學長帶領大家進入「觀光者與被觀光者」之間關係的探討,大家分別提出自身的想法,也共同討論這兩者之間一方支配另一方的政治關係,觀光者某種程度上迫使被觀光者作出特別行為,這也是討論觀光時不可以遺漏的討論點。

之後,由於文化觀光在政府營造建國百年的氣氛下成為推展重點,政府更不惜重金拍下建國百年主題曲及影片,在「我們的一百年協奏曲」(http://www.youtube.com/watch?v=9lRCJpGvrgE)中,導演藉著一對男女的戀愛史,象徵中華民國的演進。影片開頭,在回顧這場戀愛的過程中,相繼使用了台語民謠《月夜愁》,及上海灘名曲《夜來香》等經典情歌,卻突兀地插入了四位著名原住民歌手,唱著《高山青》—一首由漢人觀點描述原住民的「觀光歌曲」,而不是任何一支原住民語的歌謠。我們試想這是否也是因為觀光者強加在被觀光者身上的壓力所造成的情況,觀光時常帶領我們看見了事物的被形塑出來外貌及大觀,卻難以讓我們深入去了解其背後應該有的文化特質及意義,而觀光歌曲反映出的觀點是觀光者的視角,而忽略了被觀光者本體上所擁有的獨特文化特質。

文化理應沒有優劣之分,每一趟觀光,每一趟旅行中,我們要能夠帶著一雙敏銳而細心的眼,去體察世間萬物的外在形象及其內在涵義。期待下一次的討論活動!

◎延伸讀本:
觀光客的凝視(The Tourist Gaze)/John Urry 有興趣的夥伴們可以自己選擇延伸閱讀(惟其專業名詞較多,需要花費時間精力去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