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之為逗,熙來攘往的人群之中我們促膝而坐,逗陣暢談因於時事的感懷。
鬥之為鬥,不安於現狀、不囿於書本與教條的規訓,我們批判,鬥爭,在理性的立基上直抒異議。
讀之為讀,邁開步伐的同時我們不忘顧盼思索,往尋書簡、案牘之中,理論辯證出經驗的實用智慧。
顯示具有 Café Philo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afé Philo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嘉義高中旅遊專題講座: 讓《荒野的呼喚》重啟對話─後殖民情境下的原住民觀光區


由青平台與綠逗嘉義人在地讀書會共同舉辦的〈旅遊‧在地‧主體性〉系列講座,在6/4禮拜一的下午假嘉義高中舉辦第二個講題─讓《荒野的呼喚》重啟對話─後殖民情境下的原住民觀光區,吸引了約兩百名師生及少數校外人士報名參加活動,是嘉義市區少有的大型藝文活動。遠從東勢林場驅車南下的原住民作家兼中興大學講師─瓦歷斯‧諾幹─與他的妻子一同來到嘉義,讓現場的聽眾能夠見到這位平時都潛隱於山區中從事教育及文化事業的知名作者,也讓大家能夠穿越文字,得知作家自身最直接的看法及經驗感受。


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嘉義高中旅遊專題講座: 從《愛別離》的出走說起-異地‧原鄉‧與女遊書寫


【時間】2012/5/14,1:20pm-3:20pm

【地點】嘉義高中音樂館演講廳(嘉義市大雅路二段738號)

【主持】吳柏成∣政大傳播學程三年級學生

【主談】鍾文音∣小說家,散文家,眾多文學獎得獎者,旅遊家

【主辦】青平台、綠逗嘉義人在地青年讀書會

【文字記錄】黃銘進∣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一年級,嘉義高中應屆畢業生

【影像記錄】沈昆賢∣政治大學英文學系雙主修廣電學系,嘉義高中校友。


※講座前言-


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

CP園 @ 嘉中 ─ 讓《荒野的呼喚》重啟對話─後殖民情境下的原住民觀光區

轉自:青平台

究竟,觀光客所見識到的異文化是否是真實的?抑或是建構的?


我們是否曾經想過,旅行和觀光有何不同?對許多人來說,這兩者的概念或許沒有任何差別,都是利用空暇的時間移動到異地探索的娛樂行為。然而,我們可以試著思考,為什麼「深度旅行」、「人文之旅」聽起來很合理,卻從來沒有人會說「我要去『深度觀光』、『人文觀光』?」當然,這個觀察並不是要暗示觀光行為不具討論的空間,或是沒有社會價值可言。不過,我們不得不承認,觀光在本質上與單純的旅行有所不同,其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意義更是影響了整個全球化社會,讓觀光客及觀光區的住民都在這個社會行為中產生改變。
台灣,是塊非常適合旅遊的寶島。不論是西邊壯麗的平原,或是東部雄偉的山巒,各式各樣的人文自然景觀都讓旅客得到感動,在回到故鄉後有了新的體悟。事實上,台北市不是台灣唯一全球化的所在,許多外國旅客因相當喜愛台灣地形景致的獨特,而願意跨越地域、文化、語言上的限制,促成異國間自我(self)與他者(the others)的相遇,產生良好的對話。在法國哲學家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等學者提出的待客之道(hospitality)的倫理之下,旅行確實是促進異文化互相理解的絕佳手段。
在經濟起飛後,全球化資本主義也進入台灣,進而將普世通用的觀光模式套用至台灣具有吸引旅客特質的城鄉與風景區。相對偏遠與所謂工業化及都市化地區的地帶,往往被觀光局等機構鼓勵發展自己的特色,以吸引觀光客帶入資本(OTOP一鄉一特色、台灣十大觀光小城等)。雖然觀光確實能夠促進資本、人力、文化等的流動,也能讓都市中產階級獲得紓解,但其中參雜的政經權力、資源分配、文化差異等因素使的異文化的相遇不再是那麼單純。
台灣的原住民部落,原先和漢人社會在地域及文化上都相當區隔,享有自由及主體性。然而,在歷史的發展下,殖民主義征服了弱勢族群,並以文化工業和觀光產業將異族納為己有,彷彿是自家的後花園。試想:一位到印度殖民地參訪的英國貴族,和一位想開發原住民村落的漢人資本家有什麼不同?夾帶著種族優越意識的漢人,把一個個原住民村落變成了觀光區,不僅插上自己以漢語詮釋的文化解說告示牌,還在人家的土地上蓋了一座座現代建築,再把幾棟僅存的傳統建築列入保護。很明顯的,結合資本主義的觀光行為帶入了現代性,卻也殘酷的抹煞了原住民的主體性,剝奪了他們的發言權,並且強逼他們接受外來文化。甚至,原住民自己都接受了這樣的暴力,如同哲學家葛蘭西(Antonio Gramsci)所提的文化霸權理論一般,讓他們自願在觀光區中跳舞給陌生人看,只為了餬口維生。
究竟,觀光客所見識到的異文化是否是真實的?抑或是建構的?這是一個相當值得思考的議題。在原住民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其文化已經在殖民主義之下被貶值,甚至被同化,並在觀光產業中被物化為商品,展覽販售給擁有資本的漢人。泰雅族作家瓦歷斯‧諾幹一直以來便相當注重這樣的議題。除了小說與詩,他也寫報導文學,《荒野的呼喚》便是一本集結許多在部落的觀察而成的社會報告。我們邀請瓦歷斯先生重回他當初紀錄觀光現象的情境,為我們分析原住民的主體性如何喪失,並且,和嘉義高中的學生一同討論,究竟當今的觀光,是否更嚴重的剝奪原住民的權利。

【時間】2012/6/4,2:20pm-4:20pm
【地點】嘉義高中(嘉義市大雅路二段738號)
【主持】陳柏屼︱台大社會系畢,嘉義高中校友
【與談】瓦歷斯‧諾幹︱作家、國小老師、大學講師、臺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創辦人,曾獲西子灣文學散文獎,時報文學報導文學類首獎及詩類推薦獎,聯合報文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臺北文學獎散文首獎
【主辦】青平台︱綠逗嘉義人在地青年讀書會(www.chiayiyouth.blogspot.com)

【延伸閱讀】:

2012年5月7日 星期一

CP校園 @ 嘉中 ─ 從《愛別離》的出走說起─異地‧原鄉‧與女遊書寫




愛是溫柔殘酷的風霜,總是任性自行出走,對我們高唱別離。

旅遊的書寫,在台灣這塊海島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開花結果,各有其特色及重要性。從留學生的海外日記、本土作家的海洋與山野紀錄,到以原住民、同志、女性等身分為主體書寫的旅遊紀錄,都提供讀者不一樣的角度來切入空間的轉換所帶來的意義。旅人們藉由旅遊來改變生命、建立主體,而讀者則藉由閱讀旅遊來了解他者,以此互動生生不息。
嘉義高中一直以來都相當重視旅遊書寫這個領域。從以往邀請暢銷旅遊作家褚士瑩、環保生態作家徐仁修、海洋作家廖鴻基等大家的經驗來看,嘉中的學生可說是閱覽了各種不同的旅遊視角,彷彿親身旅遍異鄉異國的土地。然而,這所以男性為主體的校園,卻一直沒有機會探討女性的視角。甚至,誠如小說評論家吳達芸所認為:男性讀者會帶著權威閱讀女性的書寫,而無法理解其「細膩」。
因此,我們邀請女性旅遊書寫大家鍾文音老師,為學生們講解女性如何作為主體旅遊,又是如何看待旅遊後的歸鄉及原本的土地。我們希望學生可以理解,文音老師是在什麼樣的情境及意義下寫作。我們更希望,她能帶我們看見一個不同的世界,讓我們在自己的故鄉,尋找新的方向。

【時間】2012/5/14,1:20pm-3:20pm
【地點】嘉義高中史蹟館(嘉義市大雅路二段738號)
【主持】吳柏成∣政大傳播學程三年級學生(暫)
【與談】鍾文音∣小說家,散文家,眾多文學獎得獎者,旅遊家
【主辦】青平台、綠逗嘉義人在地青年讀書會(www.chiayiyouth.blogspot.com)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青平台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活動記錄】Café Philo @嘉中之《 性別教育盲不盲?─從玫瑰少年葉永鋕的殞落講起 》




【時間】12 月 19 日(一) 13:20 - 15:20

【地點】嘉義高中 ‧ 史蹟文物館

【主持】陳柏屼│台灣大學社會系畢業,嘉義高中校友

【與談】王振圍│前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高中輔導老師、臺灣立報「性別大補帖」專欄作家

【主辦】青平台綠逗嘉義人讀書會

【記錄】沈昆賢

【整理】小蜜桃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Café Philo @ 嘉中】之《 性別教育盲不盲?─從玫瑰少年葉永鋕的殞落講起 》

【時間】12 月 19 日(一) 13:20 - 15:20
【地點】嘉義高中 ‧ 史蹟文物館(嘉義市大雅路二段738號

【主持】陳柏屼│台灣大學社會系畢業,嘉義高中校友
【與談】王振圍│前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高中輔導老師、臺灣立報「性別大補帖」專欄作家

【主辦】青平台綠逗嘉義人在地青年讀書會

【Café Philo @ 嘉中】之《 我與父權的抗爭史─從同志運動到廢除死刑 》

【時間】12 月 12 日(一) 13:20 - 15:20
【地點】嘉義高中‧史蹟文物館(嘉義市大雅路二段738號

【主持】陳亮甫│台大醫科二、台大學生會學術部長、嘉中校友
【與談】張娟芬│知名作家,《殺戮的艱難》、《愛的自由式

【主辦】青平台綠逗嘉義人在地青年讀書會